您好,欢迎访问!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潞安化工“小切口”打通精益管理“最后一公里”

2025-04-27 11:41:00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国有企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必须围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任务,围绕“做强做优做大”总体目标,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既坚定不移做大、更坚定不移做强做优。要实现这一目标,价值创造是“必然要求”、是“关键抓手”。

潞安化工集团自成立以来,把价值创造作为推动集团发展战略落地、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以体系化、系统化落实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为重点,通过“导入筑基、全面实施、深化提升”三个阶段,构建起具有特色的“价值创造体系”。

在这一奋斗历程中,集团上下勠力同心,围绕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王庄煤矿推行的“班组大班制岗位大包制”改革,就是一场生产关系变革的创新实践。

破局突围 权责“一竿子插到底”

干事创业,就得有那么一股子劲儿。而这股子劲儿,让他们一往无前、倾其所能,让他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让他们“一直在路上”“奋斗不停歇”。

王庄煤矿边角煤采掘队成立于1990年,在册人数基本保持在180人左右,是一支老牌综采“劲旅”,曾创造过无数辉煌。近年来,随着政策、市场、人员等条件的不断变化,队组出勤饱和率、工效提升量、人员主动性等因素逐渐成为制约队组安全高效生产的瓶颈。据了解,这也是煤炭行业井下生产队组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往,请假与销假环节,常常是引发班组长与员工较大矛盾的冲突点,普遍现象是月初班组员工扎堆休息,月末班组员工扎堆上班。”边角煤采掘队队长吴宇说。

员工稳定出勤、均衡出勤是保证煤炭企业正常生产的基本条件。而在边角煤采掘队,由于人员出勤与岗位需求长期不匹配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生产任务完成吃力,班组长跟员工之间也是矛盾不断。

“那时候,我经常会在出勤人数不足的情况下,被班长调配到其他岗位进行作业。”边角煤采掘队员工程志强说,“对其他岗位的作业要点和安全要点不是很熟悉,每次干活时,都需要班组长配合才能把活干完,精神上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矿井千条线,班组一针穿。看似只是“休”与“上”之间的纷争,其背后,却会衍生出潜在的安全隐患:如果一个班组某个岗位人员休假缺岗,另一个班组同岗位人员要补岗就可能面临倒紧班而休息不好;如果不能补岗,就需要当班跟班队干、班组长等现场管理人员顶岗,一方面顶岗人员业务不如专岗人员业务精通,另一方面管理人员顶岗,发挥不出其安全监管作用。一个个现实问题,倒逼边角煤采掘队必须在队组管理上寻求新突破。

“刚开始我们借鉴了在本矿掘二一队推行的四班三倒工作制,但是排班制限制了员工的自由。我们又考虑固定三名人员,包保两个固定岗位,其中两名人员长期固定在一个岗位,另外一名人员替班。如果替班人员责任心不强,就会影响到另外两个人。我们最终形成了‘班组大班制 岗位大包制’。”吴宇介绍说。

所谓“班组大班制”,就是在原有班组建制情况下,将常规建制的两个生产班合并为一个大生产班,消除了交接真空,将检修班和巷修班合并为一个检修准备班,形成了全方位保障团队。所谓“岗位大包制”,就是借鉴小岗村“大包干”改革思路,实行岗位承包责任制,生产岗位采取三人一岗,检修岗位采取三人一段,修巷岗位采取三人一组的“3保2”包保出勤模式,实施同岗、同工种统筹调配。将生产任务、成本控制、效益目标、安全责任等打包到具体岗位,权责“一竿子插到底”。

2024年10月,一场旨在优化管理、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价值创造的“班组大班制 岗位大包制”改革,在边角煤采掘队悄然展开。

人心汇聚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方法对,才能找到过河的“桥”与“船”,才能让目标得以实现。

如何优化劳动生产组织是长期困扰矿井实现集约高效生产的问题。集团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催生了“班组大班制 岗位大包制”管理创新改革,让王庄煤矿拿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打通了“算账”文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旷工人员没有了,上花班人员都来上班了,工作再紧再困难,我也不发愁了。”

“员工上班不用追着上,由被动变成主动。作为班长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管好本班的安全和工作质量。”

“我在井下跟班时,就有其他队组员工问我,什么时候他们队推行‘班组大班制 岗位大包制’,可见这一制度具有头雁效应。”王庄煤矿相关负责人说。

零成本投入,只进行了生产关系的变革,队组生产质效便实现了充分释放。

自2024年10月起,边角煤采掘队“班组大班制岗位大包制”开始推行,通过全队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了员工收入、队组管理、矿级指标实施“三方共赢”,呈现出了“七提两降”的良好态势,王庄煤矿领导决定在其他两个综采队进行推广。

赋能升级 打通精益管理“最后一公里”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从“班组大班制 岗位大包制”实践的成效中,集团党委敏锐地洞察到“班组大班制 岗位大包制”已不单单是“算账”文化从理念导入、思想共鸣到生动实践,而极有可能成为能源板块打通队组精益管理“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路径,成为实现“人人都是经营者、个个都是效益源”“人人头上有指标”的重要载体,成为“价值成就你我”企业核心价值观构筑到基层最一线的关键抓手。

“‘班组大班制 岗位大包制’是我们践行‘算账’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们在捕捉到队组推行‘班组大班制 岗位大包制’的良好‘苗头’后,决定进一步优势集成,赋能放大,迅速把‘苗头’变成了良好的‘势头’。”王庄煤矿负责人表示。

根据集团党委的部署要求,集团相关部门和王庄煤矿对队组推行“班组大班制 岗位大包制”进行了经验总结和复盘迭代,制定了《综采队组“班组大班制 岗位大包制”标准化操作手册》及一系列配套制度,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生产组织方面,王庄煤矿生产调度与三个综采队同步,联合生产、机电、通风等业务科室同步跟进生产组织、顶板完整率、设备完好率,通过动态灵活调整,真正实现“以组织保质量、以质量促安全”的良性循环。

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通过自上而下的系统性改革,完善了定员定岗机制、绩效考核体系及薪酬分配制度。实施了共享员工机制与平台接单等配套管理方案,为队组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一系列举措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覆盖,形成了“全员创效、人人争先”的良好态势。

“‘班组大班制’开始后,我们推行了井下员工共享制度,就是综采队和综采队之间,掘进队和掘进队之间,同岗位工种之间实行员工共享,冗员单位可以向缺员单位进行人员共享,认领工作量的同时也认领工资报酬,让员工学会自己挣工资。”该矿劳资科科长张斌说。

在管理绩效考核方面,企管科参照集团价值创造一体化融合考核管理方案,制定《综采队组价值创造一体化融合考核管理实施方案》,将指标分为KPI、GS、党建绩效、安全管理、否决项、价值回报率等。通过绩效考核,撬动队组全员价值创造。

在技能培训优化方面,修订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办法》,通过建立“标准化培训+实战轮岗+技能职称评定”三级体系,实施“全员通岗培训计划”,逐步将员工原有单一岗位技能拓展为跨工序复合能力。

在这场发轫于“算账”文化的管理模式中,对每个班组和岗位都明确了职责和目标;队组通过简化管理层次提高了运行效率;员工通过深耕本职岗位、提高协作效率、主动履行安全职责,自主降低成本;企业通过精益到岗位的绩效分配体系和针对性更强的技能培训,提高员工职业技能,实现企业与员工的相互成就。

久久为功 改革“翻过一山又一山”

当“班组大班制岗位大包制”把工作主动权交给员工时,一场更深层的变革正在发生。

队组管理是煤矿企业的重要切入点。边角煤采掘队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堵点难点,从“小”破题,以“微”见著,推动队组管理向科学化、高效化、人性化迈进,治理成效可见、可感、可及。由此可见,这种管理变革激发出了队组员工的聪明才智、热情干劲;这种管理变革人员设置更加科学、职责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有利于推动员工从“生产者”向“经营者”“竞争者”的转变;这种管理变革坚定践行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把“价值成就你我”企业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发展实绩和治理效能,有利于融通“制”与“治”,既“建起来”,又“转起来”,打造和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当每个岗位都成为价值创造的基站,“算账”文化便完成了对人、机、料、法、环等的重塑,而这样一次自下而上实践的“突破”,正演变为能源板块自上而下的“系统战役”。

国有企业改革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管理创新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接力长跑。当“算账”文化超越了工具属性,成为破解发展命题的方法论,这场始于王庄煤矿的变革,必将在能源板块乃至全集团爆发更强的生命力。

编辑:贾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