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颍东区枣庄镇杨寨村,藏着一座穿越六百多年时光的“活态博物馆”——刘寨古村。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印记:始建于元朝末年的古井仍在,清代“刘氏学堂”的琅琅书声仿佛犹在耳畔,土筑寨墙虽已消逝,却在村民记忆中鲜活如初。如今,这个古老村落正通过“留住乡愁馆”等创新实践,让沉睡的历史苏醒,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一个省3A级旅游村
杨寨村村委会就坐落在刘寨中心村。这座两层建筑原本是游客服务中心,现在兼具村委会办公、党群服务和旅游接待等功能。
村委会南侧是一个文化广场,最南端建有“乡村大舞台”,东侧设有旅游公厕。广场西侧有一条宽约5米的南北向沥青路,沿路向南可见一座高大的门楼,上书“刘寨”二字。
以这条南北向道路为主轴,几条东西向沥青路与之交错,形成网格状道路系统,路面上标有“乡村旅游”字样。道路网格内,清澈的沟渠环绕着数亩方塘,岸边柳树成荫;水中小岛上亭台楼阁掩映在竹林间;还有硕大的酒缸和粮仓模型;最北侧是一排排别墅式民居。
最引人注目的是竹林南侧的“留住乡愁馆”。这个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的院落,青砖灰瓦的大门飞檐翘角。院内东侧的油菜花丛中,横卧着石碾、石磨,诉说着岁月的厚重;南墙边搭建的草棚下,陈列着各式农具和牲畜模型;北墙边的六间草房内,整齐摆放着课桌,墙上挂着孔子等先贤画像,再现了当年的“刘家学堂”。
“这些设施都是在2017年前后建成的。”杨寨村党委副书记杨兴龙介绍,自2017年起,周边游客驾车或骑行来此观光,带动了当地餐饮、零售等行业发展。
此外,村里每年5月1日在文化广场及周边道路举办古庙会,平均每次吸引游客2万人次,进一步增加了村民收入。
2018年,杨寨村被评为我市为数不多的安徽省3A级旅游村之一。
古村历史悠久
村委会西侧约500米范围内,就是曾经的刘寨古村遗址。
“打造3A级旅游村,主要依托刘寨古村的历史资源。”杨兴龙说。
颍东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刘寨古村源于山东刘氏家族的迁徙。刘氏家谱记载,元朝末年(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已有几户刘氏人在此定居,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如今,刘氏后人已发展到数百户。
“我小时候还见过寨墙,有一人多高。”68岁的刘氏后人刘士正向记者介绍,“寨门厚约20厘米,宽5到6米,门上有碗口大的射击孔,寨子四周还有‘炮楼’。”路南的小河沟就是当年筑寨取土留下的痕迹。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土质寨墙逐渐被村民取作他用,最终消失不见。
刘士正指着村里的一块菜地说:“这里原是‘刘氏学堂’的旧址。”据刘氏家谱记载,这座私塾始建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培养出不少人才,包括提督、县令等。
随着学生逐渐增多,1938年,学堂迁至原址东侧约100米处的“六亩园”,办学规模扩大到450人。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刘寨中小学校”,由国家调配教师。1971年中学部迁出后,小学部继续办学,刘士正就是在这里读完小学。
2002年,学校与附近的高庄小学合并,迁至现刘寨村东500米处,更名为“刘寨小学”。
村南的一口古井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历史遗迹。井水距井口有五六米深。井边碑文记载,此井始建于元朝末年(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相传公元1346年,在北照寺为僧的朱元璋曾在此饮水解渴。当地还有个传说:每逢干旱,掏挖井中淤泥,三日内必降甘霖。清代刘氏后人用这口井的水酿酒,远销各地。
“上世纪80年代,我父亲还用这井水酿酒。”刘士正说,“后来村民都用上自来水,这口井就渐渐荒废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仅本村人用这口井里的水酿酒,邻近村庄的人也常来取水。
“我们计划以刘寨历史为核心,在现有基础上将‘留住乡愁馆’扩大一倍,复原古寨墙、刘家学堂等景观。”杨兴龙说,“还准备在馆南河滩开发露营、垂钓等项目,吸引更多游客,让乡亲们更好地吃上‘旅游饭’。”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 通讯员 武艳 文/摄
编辑 杨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