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时空,“华夏正音”再度惊艳世界——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随州曾侯乙编钟》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曾侯乙编钟这部有声乐律经典,以青铜铭文与音乐律制互证的独特形式,保存2400多年前人类的音乐记忆,也将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呈现于世人面前。
歌以咏志,诗以言情。从《诗经》《楚辞》到《兰亭集序》《清明上河图》再到《高山流水》《孔雀东南飞》,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文艺始终记录和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写照,也激发和塑造着文明演进的历程。
今天,置身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中,文艺如何进一步提炼、展示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努力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明标识体系,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以艺术化呈现展示文化精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在中国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徐粤春看来,中华文明标识是能够代表中华文明独特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和核心价值观的符号系统,它既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情感认同和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标识。
“中华文明标识沉淀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隐含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里,贯穿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中。”徐粤春说,文艺就是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中华文明的思想和符号提炼出来,通过艺术家的理解和认知进行大众化解码,最终用文艺作品予以展现。
比如,矗立在山东曲阜尼山圣境的孔子雕像,借助感性具体的艺术形象让人们感受伟大先贤的思想光辉与人格魅力。

2023年6月8日,无人机航拍山东曲阜尼山圣境。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再如,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唐诗这一元素串联起高适与李白的传奇故事。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响起时,观众们的文化记忆被唤醒,凝聚在诗句中的盛唐气象也随之升腾。
又如,歌曲《长城谣》、漆画《长城颂》,通过长城这一意象彰显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团结一致的精神品格,也将其所承载的深厚内涵印刻进民族的血脉基因里。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教授李心峰认为,正是因为艺术具有“熏浸刺提”“其感人深”的独特优势,在对中华文明标识的提炼与呈现中,能够让观者在潜移默化中更好感知和理解文明的底蕴与魅力。
以时代化转化焕发传统新生
近来,由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打造的青春越剧《我的大观园》,凭借创新的叙事、诗化的演绎与精致的舞台美学,受到了观众好评。
浙江省评协副主席、秘书长沈勇认为,这部改编自文学名著《红楼梦》的戏剧,以时代叙事与跨界融合为切口,在“江南美学”的现代表达中,让越剧这一国家级非遗焕发新生,为中华文明标识的构建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专家表示,中华文明标识有其经典的内涵和永恒的价值。通过文艺的创新创造,能够使其更加贴合当代人的审美追求,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舞蹈、音乐和视觉艺术的融合,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美学意境转化为现代舞台艺术的美学表达;哪吒系列电影,将动画技术与神话人物相结合,赋予传统故事以新的精神内核,更加契合当代人的精神世界;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活灵活现的演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价值……

2024年7月18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亮相澳门。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中华文明标识的构建,需要在传统基因与现代表达的张力中寻求平衡,是一种通过文化实践不断‘再编码’的动态过程。”沈勇说,这种“再编码”,能够让中华文明在守正创新中构建起贯通古今、对话世界的当代话语体系。
以国际化传播展现中华魅力
专家指出,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符号,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自信,对于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也有着重要作用。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文艺不能孤芳自赏。徐粤春认为,文艺创作应具备国际视野,通过跨文化的表达方式,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传播出去。同时,也要构建具有辨识度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在文明交流互鉴中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纵观近年来的文艺创作实践,我们能够看到不少有益探索——
中国街舞原创作品《常山赵子龙》,将源于西方的霹雳舞动作与中国传统武术招式相结合,用既现代又充满东方韵味的方式再现了赵子龙的英雄形象,不仅丰富了街舞的表现形式,也加深了外国舞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网络小说《盘龙》《修罗武神》受到外国读者追捧、《琅琊榜》《甄嬛传》等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在海内外热播……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中国网络文学以精彩的故事和生动的描写,吸引诸多海外受众的关注,激发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说,许多外国读者在阅读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网络文学为中华文明标识的国际传播和世界认同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华文明标识既是稳定的,具有恒久的价值,又是发展的,具有面对现实和指向未来的精神能量。”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认为,中国艺术对文明标识的呈现,恰恰是文艺家们在参与建构文明标识的过程中,以独特的情感投射和智慧创造而生成的。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文艺工作者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策划:张晓松
主编:林晖、孙闻
记者:王思北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