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王蕴晓 祁航
今年暑假,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组建四支实践队伍,奔赴上海、杭州、重庆、天津等地开展“问道经济大家 青春接力征程”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感悟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探寻中国经济大家们“奠基学科、时代脊梁、融通致用”的精神基因。
奠基学科——开拓视野,构建领域根基
经济大家以远见卓识与不懈努力,为中国经济学开辟崭新的学术疆域。
走进上海市档案馆和上海财经大学校史馆,展柜内《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的磨损书脊无声述说学术分量。回首胡寄窗先生皓首穷经的治学生涯,他深入钻研中国经济思想史体系,敏锐指出当时“用西方经济学说史的框架生搬硬套中国经济思想”的弊端,以“将余年奉献祖国学术事业”的热忱,不分昼夜潜心钻研,为中国经济史学研究建立起系统性、开创性的研究体系,填补世界经济学说史古代部分的空白。
透过历史的微光,感受勋章背后的坚守。实践队员们誊录的笔尖沙沙作响。前辈经济学家用热忱和坚守,走出中国经济学术研究发展的突破之路,传承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种:立足本土实践,将学术生命熔铸于国脉民需,以厚德载学,用经济匡世。

参观中的实践团成员
滕维藻先生不仅是学术巨擘、教育大家,更是我国大洋洲经济与跨国公司研究的开拓者,他主编的《跨国公司剖析》是国内该方向的首部权威著作。在南开大学,实践队员们仔细聆听着校史馆讲解,与学长学姐开展深入访谈,逐步勾勒出先生的生平与卓越成就。实践队员韩非雨感慨道:“这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学术寻根,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我们深刻感悟先生跨国研究的远见卓识”
经济研究中,构建自主特色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如腾维藻、胡寄窗等经济大家,以独创性的学术思想和卓越的学科引领,推动中国经济研究走向系统化,为经济研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时代脊梁——信仰担当,坚守学者家国风骨
学者的风骨,不仅见于书斋笔墨,更体现在心系民生、胸怀家国的担当之中。
走进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分队的成员们驻足于紫外线灯的照射前,此刻,费巩教授《战时金融与民生》手稿中被删改的“以金融手段剥削民众”字句依稀可辨。战火纷飞的年代,先生以生命践行“知行合一”的信仰——在书斋中探索真理,更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良知。即便被国民党特务关押,他拒不“悔过”,以血痕刻写通胀警示,以衬衫传递金融真相。面对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他只平静回答:“学者只对真理效忠”“我为民主而死,死得其所”。
肃立于纪念墙前,队员们静默中感受信仰的力量:真正的经济学不在精致的模型里,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担当中;不在论文的影响因子中,而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中。

参观中的实践团成员
朱伯康先生深耕中国财政制度研究,其著作《中国国家财政与财政制度的历史发展》系统阐释中国独特的财政智慧与制度经验,有力挑战了西方中心论的单一视角。1932 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先生毅然放下笔杆奔赴前线,以亲历者身份参与撰写的《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成为研究抗战史的珍贵文献。他以“进可执笔安天下,退能著书明得失”的风骨,将学者担当与家国情怀融于一身。
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既要保持“用数据说话”的理性,更要传承“为民生立命”的温度。经济研究从来不是书斋里的空谈,而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实践。
融通致用——中西贯通,立足国情实践创新
将理论与中国实际辩证结合,把学问写在祖国大地上,是经济学人不懈的精神追求。
中国经济学之路,该如何在西方理论与本土实践之间寻求立足之基?唐庆增作为最早接触西方经济学的留洋知识分子,其学术轨迹始终围绕着“本土化”“中西贯通”展开,以“融合中西经济思想”为宗旨创办中国经济学社,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探寻符合国情的经济思想。
驻足商务印书馆旧址门廊下仰望,唐庆增先生扎根国情的学术自觉清晰可见。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实践队员施金金有感而发:“这份历史智慧与‘学以致用’的精神,让我对经济学研究充满动力,助力我在国际贸易领域拓宽全球视野、不忘本土初心。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珍惜在这里的学习机会,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探索!”
同样早年赴美深造的李培恩先生,回国后积极推动中西经济思想交流,立足国民经济实际,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将理论与中国工业化、金融改革等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走进浙大之江校区,红砖映衬出厚重的历史底蕴,犹见先辈经世之心;北门题字遒劲有力,凝聚着求是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队员们纷纷感慨道:“今吾辈青年,循迹而来,承先生之志,继经世济民之责。青春接力,当以学术报国,用知识服务社会,在乡土振兴中躬身调研,于金融浪潮中勇辟新路,在世界舞台上响亮发声。”
问道先贤,不止于仰望,更在于接力——在新时代的征途上,这份精神将化作深沉而持久的力量,激励实践队员们以求是创新之志、经世济民之心,写下属于这个时代,也属于每一位经济学青年的崭新篇章。

实践团成员合影
(图片由浙江大学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