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绘就可持续发展新图景

2025-05-22 15:13:00

中国网5月22日讯 今天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呼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进而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禁渔禁伐、治理污染等举措的实施,我国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许多珍稀物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修复生态的同时,科研人员还积极探索濒危物种的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为万物共生再添助力。

我国于1973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并于1993年成立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旨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已经从成立之初的45家增加至212家。

将绿水青山还给大自然 珍稀物种踪迹频现

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拥有几十年的开采历史,共有超6亿立方米的木材用于支援全国经济建设。然而,由于长期高强度采伐,这片林区森林资源大幅减少,一度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境地。2014年,这片全国最大国有林区全面“禁伐”。十多年来,林区依托停、管、抚、造等多项措施保护森林,林地面积增至216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21.58亿立方米,陆生野生动物达到500种左右。东北虎在这一区域的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大、小兴安岭时隔多年之后也再次出现野生东北虎。

停伐前,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走的是单一消耗资源的木材生产和加工之路。如今,林区旅游和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遍地开花。十年来,当地游客数量翻了8倍左右,景区收入也从全年几万元提高至1350多万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国长江流域因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曾面临“化工锁江”困局,水质受污染严重,过度捕捞也对鱼类资源造成了极大破坏。2021年,我国首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颁布实施,明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全流域治理。同年,长江流域首次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干流首次达到Ⅱ类标准;长江十年禁渔也全面启动。据统计,2024年长江干流监测点单位资源量同比上升9.5%,涉渔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4.7%;2021年至2024年,长江流域共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今年4月,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赤水河首次实现自然产卵并孵化,标志着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守护自然保护区 为野生动物撑起一片理想家园

1956年,我国设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近7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275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5%。

2025年的麋鹿产仔期,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喜讯——白石头沟管理站辖区的麋鹿种群成功诞下12只健康幼崽。这是保护区自开展麋鹿野化放归项目以来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今春以来,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监测、栖息地优化、营养补给等科学手段,为麋鹿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繁育环境。保护区管理站加派人手实时观察孕鹿健康状况,并严格管控人为干扰。目前,新生幼崽状态良好,已陆续跟随鹿群活动。自2021年9月,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和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27头麋鹿放归到白石头沟管理站的召歌沟以来,麋鹿种群持续增长,目前保护区麋鹿种群总数超过60头。

自然保护区内也需要根据动物种群情况进行必要的人为干预。贺兰山是我国鲜明的地理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宝贵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开展封山禁牧和生态修复后,保护区内岩羊种群数量从2000年的7000只增加到现在的4.1万只。然而,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种群制约,日渐庞大的岩羊种群给本就脆弱的贺兰山生态带来不小威胁。2021年到2024年间,陆续有三只雪豹被放归到贺兰山。工作人员说,雪豹的存在给马鹿、岩羊等动物带来威慑,对优化其种群结构、保持整体生态平衡有很大的帮助。据统计,贺兰山保护区现有森林面积42万亩,森林覆盖率14.53%,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329种、野生维管植物649种、苔藓植物204种、地衣97种、大型真菌259种、昆虫1936种。

随着我国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扩展,铁路修建不可避免会穿越自然保护区。东起四川成都、西至青海西宁的川青铁路,一路穿越多个自然保护区,在选线、建设和运营中始终注意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筑起了一条绿色生态的高原“天路”。铁路最大限度绕避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大熊猫走廊带,为给大熊猫“繁育走廊”土地岭廊道让路,设计线路绕了个弯,增加了20%的建设量。川青铁路在穿越千佛山和宝顶沟自然保护区时,采用28.4公里超长隧道穿越方式,减少地表露出对环境的影响。为减少施工钻爆、列车运行产生振动对野生动物带来的影响,土地岭之下的榴桐寨隧道埋深甚至达到1000多米。一位列车长说,游客在隧道中时,头顶千米之上的地表,或许就有大熊猫正在经过。

科技助力物种繁衍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成范本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传出消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实现全人工规模化繁育。2025年人工繁育的1.2万余尾川陕哲罗鲑子二代鱼苗成功摄食,鱼苗营养来源逐渐从内源性转向外源性,基本具备独立生存能力,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这一极危物种的全人工规模化繁育。目前这批体长约3.5厘米的川陕哲罗鲑子二代鱼苗,存活率稳定在90%以上,不仅为该物种的野外种群恢复提供更多的人工繁殖个体,也为后续增殖放流工作提供优质苗种。据了解,2024年,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技术已取得重要突破,四川省在全球率先掌握了对其进行人工繁育的密码,并建成全球唯一人工种群。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学习借鉴。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实现红树林面积增长的国家之一,2024年11月,中泰红树林共同保护示范区在泰国攀牙湾国家公园揭牌,两国海洋部门将在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方面深化交流合作。今年4月28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赴重庆市巫溪县,考察中国典型水土流失区退化天然林用地修复与管理项目。她表示,中国林草生态保护修复成就巨大,在混交造林、退化林修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形成的技术体系可供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借鉴。巫溪景观区项目实施整合了政策、技术与资金的多层级治理经验,具有国际推广价值。

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单选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正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展开,我国也正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之路上。(吴晨笛)

编审:魏婧 王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