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全力守护好生物多样性宝库,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滇金丝猴。云南日报-云新闻通讯员 肖林 摄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呼吁大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凝聚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共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共同努力、携手前行,共建繁荣永续的地球家园。
云南堪称全球生态系统的缩影,几乎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极地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美誉,生物多样性在中国乃至世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现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实践及丰硕成果,亚洲象的北上南归之旅温暖了世界,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云南的一张亮丽名片。立足成效,全省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全力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格局

横断山绿绒蒿。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黄兴能 摄
初夏时节,行走在广袤的云岭大地上,一草一木皆灵动,一山一水皆风景,处处彰显着生态文明的魅力、闪耀着绿色发展的光芒。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国家生物、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资源基础,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源泉。
为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制度基础,云南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更新发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颁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系列规划计划,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先行先试,我省建立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成国内物种最丰富、专类园区最多的西双版纳植物园和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全国率先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出台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司法文件;率先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协会;率先提出极小种群物种概念并开展拯救性保护工作;率先开展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试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等;率先发布省级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在省级层面率先发布生物物种及红色名录,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和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等;率先建成生物多样性网上博物馆,创造性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我省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严格落实责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出台《云南省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指引》《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公众有效参与的沟通机制,构筑全民行动体系,不断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格局。
随着开放合作的持续深入,我省与周边国家地区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机构在生物多样性跨境保护、国家公园建设、生物安全、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进程,为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积极贡献云南智慧和力量。
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实现新突破
5月,元江河谷烈日炎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栗喉蜂虎进入繁殖季。在元江两岸的沙壁上,这些被誉为“中国最美小鸟”的候鸟正忙着筑巢育雏,成为当地独特的生态景观。
得益于元江河谷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当地群众对候鸟的保护,蜂虎种群数量稳步回升。目前,生活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境内的野生蜂虎种类繁多,种群数量约1万只。
以“不打扰的温柔”守护“中国最美小鸟”,元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的成果,成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又一生动注脚。
在强有力的保护机制下,全省重点保护物种数量稳定增长。云南已记录生物物种25426种,物种数居全国之冠,各大类群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云南现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42种、陆生野生动物386种,分别占全国的48.1%、56.3%。其中,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保护植物212种、保护动物65种。亚洲象数量增加到300多头,滇金丝猴数量增加到3300只左右,绿孔雀、西黑冠长臂猿等旗舰动物数量稳定增长;华盖木、漾濞槭等6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不懈努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物多样性保护亮点突出,绿色发展底色越发鲜明,建设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更加牢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均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33处,全省85.78%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云南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以更高标准更有力举措统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4年,云南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结果居全国前列。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生态底色更有魅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取得新成效
当科研技术让鲜花绽放于方寸之间,当有机编码让每一饼茶讲述生态故事,当石斛精华登上国际美妆护肤舞台……云南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于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中。
“对资源最好的保护就是去研究它、认识它、开发它,建立一个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让云南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实现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裴盛基说。
通过科技赋能、生态优先和全产业链升级,我省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取得新进展,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十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北京植物医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石斛的成分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双方联合攻关的“石斛活性精萃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应用”项目,不仅斩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更推动中国植物护肤品首次登顶全球零售榜单,为云南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提供了生动范本。
从云花到云茶,从云果到各类云品,云南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的实践始终紧扣系统性思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如今,我省建立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野生生物种质资源27746种30.8万余份,其中植物种子占全国总数的36%,不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源头支撑。作为大型真菌和野生药材分布中心,目前,我省野生食用菌资源约占全国的90%、世界的43%,查明天然药物资源65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以普洱茶、有机茶为代表的绿色农业,以花卉新品种研发为核心的智慧农业,以跨境冷链为纽带的开放农业,共同构建起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体系,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深刻理解。
合力呵护“生命密码”
高黎贡山的云雾中,一株株水青树幼苗正破土而出;南捧河的热带雨林里,新生的绿孔雀雏鸟第一次展开稚嫩的羽翼;星云湖的浅滩处,土著鱼群正在水草间产下希望的卵……从高山森林到河谷雨林,从高原湖泊到湿地浅滩,云南用科学、坚持与智慧,守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美好生态家园。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青树曾因种群数量稀少、林下天然更新困难,2016年被科考队在昌宁天堂山原始森林首次发现后,便入列《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4年10月,省级拯救保护项目正式启动,创新采用“科研机构+基层管护所+国有林场”的协同模式,即科研机构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基层管护所负责日常的监测与保护、国有林场则提供适宜的繁育场地,三方携手构建起从种质资源调查、人工繁育到野外回归的全链条保护体系。经过不懈努力,在今年2月成功完成30平方米撒播和2万株扦插,这一成果相当于过去5年自然繁育量的10倍。
在今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珍贵树种良种推荐目录(2025年)》中,我省有28个良种纳入该目录、占比11.86%,是全国占比最高的省份。
临沧市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同样传来了令人激动的消息。红外相机记录下了一段多只雏孔雀跟随成年个体活动的珍贵影像,画面中的“主人公”正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绿孔雀。这已是2021年以来第四次监测记录到绿孔雀种群繁殖行为,标志着针对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成为我省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成果的有力见证。
星云湖的土著鱼群也在生态保护中迎来了新的生机。每到产卵期,土著鱼纷纷洄游至浅滩,在水草间产下鱼卵。这些看似微小的生命活动,实则是整个生态系统健康运转的重要环节。
当水青树抽芽、绿孔雀开屏、土著鱼洄游……云南正以实际行动,呵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昆明木水花野生菌市场内,头水菌已陆续上市,云南一年一度的吃菌季就此拉开帷幕。
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雨热同季、腐殖质深厚,孕育了1021种野生菌,其中可食用品种达530种,松茸、牛肝菌等珍稀品种享誉全国。每年7至10月是南华县野生菌丰收的季节,农户们踏着晨露进山,小心翼翼地采摘松茸等野生菌,再通过畅通的物流将它们送往全国各地的餐桌。
然而,早年间,每逢采摘季,村民们常常上山“哄抢”,无序的采摘行为使得这片“菌山”陷入生态危机,山林的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菌的品种和数量也日益减少。“松茸等野生菌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它们再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南华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阳加荣说。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退化问题,南华县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保育促繁”创新之路。“我们把全县200余万亩林地纳入封山育菌管理体系,安排护林员定期巡逻守护,同时通过村规民约明确‘七不准’原则,禁止毁林开垦、挖土采石、砍树割草等破坏生态的行为。”阳加荣介绍,通过实施保育促繁、规范采集等一系列有效措施,食用野生菌的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单位面积的产量、产值也大幅增加。2024年,该县松茸亩产从5公斤增至15公斤,全县野生菌自然产量增长超过30%,年综合产值超过76亿元。
从过去“靠山吃山”的粗放模式转变为如今“养山富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践充分证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南华县推行的“菌山承包制”,既避免了掠夺式采摘,又通过规范采摘实现村民稳定增收。
“餐桌上的每一口鲜美,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珍贵馈赠。”当云南野生菌成为食客口中的美谈,舌尖上跳动的不仅仅是独特的风味,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将“高颜值”变为“高价值”

“五一”假期,昆明滇池绿道运粮河湿地七孔桥游人络绎不绝。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杨峥 摄
彩云之南,人间胜景。
在南北间距约900公里的土地上,云南跨越中国地势的三大梯层,海拔高差6663.6米;气候囊括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等7种类型;包含了地球上除海洋、极地和沙漠以外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
从雄伟高山到热带雨林,从高原湖泊到奔涌江河,从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到奔放的红土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云南撑起“高颜值”。
2024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上,我省发布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线、滇西北横断山线、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线、玉溪澄江古生物化石线、红河干热河谷线、大理苍山洱海线、保山腾冲地热火山线7条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以生物生态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旅游。一年来,云南生态旅游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深深吸引着八方游客。
稻田青绿、莲池成碧、白鸥翔集,古建静谧、节庆多彩、书香馥郁。以茶马古道和西南丝绸之路重镇闻名的腾冲和顺古镇,在保护、传承、开发一体化发展中,实现了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融合。在这里,绿水青山的“高颜值”已经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高价值”,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旅游饭”,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更足了。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生态文旅资源,探索形成了退耕还林、林下种植、农林双赢的“其达村草果致富模式”,自然风光如画、民族风情多彩的“秋那桶生态旅游模式”,稻香鱼肥、农旅融合的“甲生村循环经济模式”,三产融合、企业牵头、农户种植的“闪当村农企合作模式”,走出一条山美水美人致富的新路子。
在元阳县,依托哈尼梯田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景迈山“一片茶叶”创造多元价值……
放眼全省,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途径,云南正以实际行动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绿色打底,生态增值,描绘美丽云南生态旅游画卷。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
编辑:肖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