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之桥 飞架五洲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回眸
记者 魏焕光 通讯员 叶晗 李坤霖
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大幕即将在吴桥拉开!回望1987年首届开幕的那个秋日,举办地石家庄市河北体育馆内雷鸣般的掌声穿越而来,依旧响亮而热烈。
38年间,这场盛会从初创走向成熟,镌刻下太多传奇——与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国际马戏节、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并称为“世界三大杂技节”,已成为我国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国际性杂技艺术节,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台节目曾在盛会上亮相,3万多名中外嘉宾和杂技艺术家相聚河北。
这场盛会,不仅是技艺比拼的赛场,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艺术创新的土壤和惠及群众的文化盛宴。

杂技节走过38载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以下简称“杂技节”)创办于1987年,每两年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19届。
1987年10月25日,第一届杂技节在石家庄河北体育馆开幕。澳大利亚、朝鲜、前苏联等6国的27名演员,与国内16个杂技团体的145名演员同台献艺,数万人次观众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从此,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国际性杂技赛场。
交流的种子自此破土。第三届杂技节,国外参赛团体增至11个,美国玲玲马戏团、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等国际知名团体首次亮相。第四届杂技节的参赛团体更是实现五大洲全覆盖,世界上主要杂技强国的参赛团体汇聚河北。
1999年,第七届杂技节迎来里程碑式跨越——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由文化部与河北省政府联合主办,被誉为“世界最年轻的杂技馆”的河北艺术中心也落成启用,硬件设施与国际全面接轨。自此,杂技节在参赛节目质量、评选层次和硬件设施等方面跻身世界一流大赛行列。该届杂技节设立的“国际马戏论坛”,成为世界杂技三大赛场中独有的品牌项目,被誉为“世界马戏理论的研究中心”。观看杂技节的专家赞誉:“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经成为仅次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的世界第二大杂技节。”
步入21世纪,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持续拓展。第八届杂技节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31个团体参加,这一盛会的国际影响力再次提升。
如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成为全国具有评奖资格的四大节庆活动之一,被誉为“东方杂技大赛场”,比赛最高奖“金狮奖”更是成为中外艺术家向往的奖项之一。
2009年起,杂技节的文化交流版图扩大至沧州。这一年,第十二届杂技节在沧州设立分会场。2015年,杂技节首设石家庄、沧州双主会场,闭幕式在沧州举行。2023年,杂技节闭幕式首次在吴桥县举行。今年,杂技节的主体活动将全部在吴桥举行,迎来“杂技节回家”的历史性时刻。
从第一届数万人次观众,到如今线上线下全球联动;从最初的七国参与,到五大洲杂技强国的常态化参赛;从单纯的节目展演,到涵盖比赛、论坛、商演洽谈的复合型平台,十九届杂技节的举办,让“吴桥”二字成为国际杂坛的东方坐标。
创新路通向世界舞台
杂技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始终是推动杂技艺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力量。
早期赛事中,创新已初露锋芒。首届杂技节上,节目虽以技巧展示为主,但已显露出对艺术化表达的探索:吴桥杂技学校的《晃板》以精准平衡技巧斩获“金狮奖”,河北省杂技团的《狮子舞》在服装、配乐上融入民族元素,让杂技从“江湖绝活”向舞台艺术靠近。
1993年的第四届杂技节,创新维度显著拓展。43个参演参赛节目涵盖地面、高空、大小型杂技及魔术、驯兽、滑稽等多种类型。哈萨克斯坦国立马戏院的《空中飞人》以惊险空中衔接技惊四座,南京市杂技团的《转碟》以行云流水的编排展现东方美学,吴桥杂技学校的《双人秋千》,通过对传统表演的层次升级,斩获“特别奖”。
第七届杂技节集中展现创新成果,节目呈现四大特点:空中节目场面宏大、技巧难度与编排新颖并存、滑稽节目幽默诙谐、驯兽节目比重增加。俄罗斯国家马戏公司大型节目与国内获奖精品节目同台,让观众看到杂技在叙事结构、舞台呈现上的更多可能。
2003年第九届杂技节,“体现创新导向、体现河北特色、体现学术水平”的目标被明确提出。主题晚会《天缘》通过杂技与灯光、音响的结合,诠释“天人合一”理念,将杂技从技艺展示升华为意境表达。第十五届杂技节上,吴桥杂技学校《“秦俑魂”——独轮车技》以全场最高分夺魁,成为创新典范。第十九届杂技节上,沧州杂技团的《龙跃神州——中幡》融入京剧元素、古典舞与沧州武术动作,捷克参赛节目《闪电手技》将音乐、体育、舞蹈融为一体。这种民族文化符号与杂技技艺的深度融合,为杂技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创新还体现在产业模式的突破上。杂技节不仅汇聚了世界顶尖的杂技演出团队,更吸引了美国火鸟艺术制作公司、美国视觉艺术公司等跨国演出“经纪人”和行业猎头。他们来此发掘有市场潜力的杂技项目,让杂技节商贸交易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
2005年,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举办首届杂技商演项目洽谈会,13家杂技团体展示了自己的“产品”,杂技节迈出了搭建世界杂技商贸交易平台的第一步。此后,连续举办的国际杂技商演项目洽谈会成果丰硕。2007年,在第二届洽谈会上,河北省杂技团的整台节目被美国演出商看中,并签约到美国演出,河北省杂技团从而获得上百万元的演出收入。第三届洽谈会上,吴桥杂技大世界的《鼓韵》与法国演出商签订了为期1年的合同,让吴桥杂技的光彩闪耀世界。

扎根大众土壤更惠民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自诞生之日起,便以“人民大众的节日”作为核心理念,让杂技艺术回归民间、服务百姓。
首届杂技节虽以场馆演出为主,但数万人次的观众规模已彰显强大的群众基础。第三届杂技节开启了“亲民”新篇章,石家庄中山路体育场和石家庄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的杂技展演人气爆棚,120余人组成的吴桥民间杂技展演团以杂技大棚演出形式,吸引了大批观众,场面火爆。
新世纪以来,亲民举措持续升级:第九届杂技节首次推出低价优惠票和“公益专场”“百姓专场”“学生专场”;2005年,第十届杂技节首次推出走进广场联欢、走进社区演出等系列亲民活动,让杂技节真正走进百姓生活;2009年,第十二届杂技节期间,上百场公益演出走进石家庄5个街心广场和10多个社区,让百姓近距离感受杂技魅力。
“百姓节日百姓办”的理念催生出多样互动形式。第四届杂技节期间,大型群众拉街、彩车和行进表演,集中展示河北文化特色,节庆氛围浓厚。第十二届杂技节分会场沧州,出租车司机自发免费接送观众,志愿者称“这是最有价值的服务”,尽显群众对杂技节的热忱。
杂技节举办期间的马戏大篷表演自推出以来,激发起群众对杂技艺术的热爱,常常一票难求,甚至创下一天加演三场的纪录,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2011年,第十三届杂技节首次走进大学校园,此后,“进广场、进社区、进商场、进工地、进校园”成为常态,无需门票、没有围墙的演出让杂技艺术真正“走基层、接地气”。
从1987年的数万人次到如今的全民参与,从场馆内的比赛到街头巷尾的展演,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影响力已超越赛事本身,成为我省文化惠民的重要品牌。因市民参与度和关注度高,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成为“中国十佳品牌节庆活动”。
走过38年,举办19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以交流为桥、以创新为魂、以惠民为本,从燕赵大地走向世界舞台。这一承载着杂技人梦想与百姓期待的盛会,必将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发展,继续书写属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杂技传奇。

历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获奖名单
第一届
金狮奖:
河北省杂技团《狮子舞》
黑龙江省杂技团《钻地圈》
安徽省杂技团《大跳板》
吉林省长春市杂技团《大球高车踢碗》
河北省吴桥杂技学校《晃板》
银狮奖:
齐齐哈尔马戏团《舞中幡》
安徽省杂技团《双人椅技》
中国杂技团《蹬伞》
贵州省杂技团《双钻桶》
河北省杂技团《晃梯顶技》
四川省万县地区杂技团《双人顶碗》
辽宁省大连杂技团《水流星》
辽宁省沈阳杂技团《晃板》
河北省杂技团《走立绳》
上海杂技团《滑稽狗》
内蒙古自治区杂技团《滚灯》
河北省吴桥县新艺杂技团《蹬技》
河北省杂技团《抖空竹》
辽宁省沈阳杂技团《空中飞杠》
辽宁省大连杂技团《乐乐》、《鞭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杂技团《手技》
金狮纪念奖:
澳大利亚果蝇马戏团《绳操》、《手技》
法国杂技艺术家《球技》
前民主德国杂技艺术家《滑稽》
朝鲜平壤杂技团《跳板》
墨西哥杂技艺术家《杂耍》
前苏联杂技代表团《驯狗》、《手技》
第二届
金狮奖:
保加利亚多克维杂技团《大跳板》
河北省杂技团《集体武术》
银狮奖:
前苏联国家马戏团《车技》
前苏联国家马戏团《空中芭蕾》
广西壮族自治区杂技团《小跳板》
铜狮奖:
广州杂技团《顶碗》
安徽省杂技团《顶碗》
河北省吴桥杂技学校《顶技》
福建省杂技团《绳技》
辽宁前进杂技团《快乐的水兵》
蒙古人民共和国杂技团《椅子顶》
(未完待续)

吴桥杂技:泥土里长出的千年绝活儿(上)
武鹏
杂技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在世界杂技艺术发展史上,中国的杂技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世纪80年代,中国杂技演员连续在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奖,使中国的杂技艺术名扬四海,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
说起中国的杂技艺术,就不能不提到著名杂技之乡——吴桥县。俗话说“没有吴桥人,不成马戏班”,我国28个大型杂技团中,哪个团里没有吴桥人呢?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吴桥县为国家培养输送了数千名杂技演员,其中有60多人先后担任了各地杂技团的教师,还有50多人在各省、市一级的杂技团中担任过团长或其他领导职务。吴桥人为发展杂技事业、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为中国杂技艺术走向世界,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吴桥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代大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吴桥位于古代冀州的南部)为蚩尤戏。”当时,这种所谓“蚩尤戏”就是以黄帝和蚩尤的三次战斗的传说为素材发展而成的。冀州一带的乡民仿古代战斗的状况进行娱乐,充实生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角抵”这一活动。对于“角抵”这项活动,南北朝时有了更详细的记载。南朝梁国的文学家任昉在《述异记》这本书中提到:“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可见,很早以前,冀州人民就模仿黄帝和蚩尤作战的场面来进行娱乐。开始时,三三两两的人头上戴着牛角相互碰撞着玩耍,到了汉朝,人们自己做假牛角戴在头上娱乐。汉朝时,人们把这种活动传承发展起来,使其内容更加丰富,逐步形成了“角力”的游戏,这就是吴桥民间杂技艺术的萌芽。
杂技产生于劳动生活,劳动生活孕育着杂技艺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勇敢的、勤劳的,同时创造力也是十分丰富的。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些杂技艺术如“顶碗”“蹬坛”“晃板”“椅子顶”等,演员所用的道具,就连杂技艺术表演的基本动作,也都是生活劳动中常有的形态。吴桥一带的民间杂技艺术正是来源于这种深厚的日常生活。
从周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吴桥地区长期孕育着各种杂技艺术的萌芽,到了汉朝初年,这些艺术萌芽更加蓬勃地发展了起来。汉武帝元封三年,在招待外国来宾的盛大宴会上,丰富多彩的杂技艺术表演使中外宾客大开眼界。据说从此以后,杂技会演年年举行,逐年增添许多新的内容,年年有新节目出现。像“倒立”“走索”“驯兽”等,年年创新。这种杂技盛会持续了64年之久,这不仅使我国杂技艺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对吴桥民间杂技艺术的发展和提高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吴桥县境内出土的一些石刻、陶器等文物中,就有不少是反映古代吴桥民间杂技艺术的图案。1957年,在吴桥县东宋门乡小马厂村,曾发现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墓。在古墓的壁画上,绘画者对杂技表演做了较生动形象的描绘,其中有蝎子爬、倒立、肚顶、马术等杂技表演的场面。这些壁画表明,汉代吴桥民间杂技活动不仅流传广泛,而且项目也越来越多,技艺日趋纯熟。
来源:沧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