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龙
近日,上海市公务员局发布的一则公告引发了广泛关注,2025年度上海市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招录的报考年龄上限,从普遍执行的35周岁放宽至38周岁,仅公安机关部分特殊职位,仍限30周岁以下。(8月8日《新华网》)
看似仅“三岁”的调整,折射出人才选拔观念的深刻转向——在坚持吸纳年轻血液的同时,开始更加珍视阅历、经验与社会理解力所带来的独特价值,是人才评价体系向更加科学、多元、务实的方向演进。
执法类公务员身处基层治理的最前沿,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他们的工作绝非简单的条文套用,而是直面复杂的社会矛盾、突发的现场纠纷,需要精准平衡多方利益诉求,在刚性执法中传递法治温度。35岁至38岁这一年龄段的群体,往往已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岗位技能沉淀,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社会淬炼出稳定的情绪、丰富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弥足珍贵的“软实力”。
例如,在处理棘手的邻里纠纷、市场管理冲突时,拥有更丰富社会阅历的执法人员,更能设身处地理解矛盾双方的处境与痛点,其共情能力有助于搭建沟通桥梁,其经验智慧能有效找到化解僵局的突破口,从而显著提升执法的实际效能与社会接受度,真正实现“事了人和”。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无论是公务员招录还是其他行业招聘,都应立足岗位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选拔标准。工作中不仅需要年轻人的活力与冲劲,也需要“老资历”的沉稳与经验。不同年龄段的人才汇聚,能让执法队伍在思维碰撞中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提升整体执法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