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达喀尔5月21日电 记者手记|在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感受非洲文明的脉动
新华社记者司源
坐落在达喀尔市中心的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内,猴面包树铁塑挺立在展厅中央,金属质地的枝桠向四方舒展。穿过高耸醒目的圆形主馆,工作人员正有序布置当天特别为儿童准备的观展活动。
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18日迎来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以儿童为主题,孩子们及其家人可以免费入馆参观,我们同时组织一系列文化互动,让他们在欢乐中了解和认同自身文化。”馆长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利告诉记者。
作为中非文化合作的标志性项目,这座由中国援建的博物馆自2018年12月开馆以来,已成为该国乃至整个非洲地区的重要文化地标,承载着文化典藏、学术研究、展览展示和公众教育等多重使命。
走进博物馆,扑面而来的是鲜明的非洲叙事视角:展览单元包括“人类的摇篮”“大篷车与小帆船”“今日非洲”等,从史前岩画、民族工艺、殖民遗物,到当代绘画、装置艺术,展品涉及非洲大陆及加勒比、拉美等地,呈现了非洲文明从古至今的厚重底蕴和当代表达。
“我最喜欢面具展厅,它讲的是祖先和神灵的故事。”今年7岁的马马杜·迪乌夫兴奋地对记者说。马马杜的父亲说,孩子从小就对塞内加尔文化特别感兴趣,“这座博物馆让他有机会近距离看到那些只在书上见过的东西”。
馆内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19世纪西非穆斯林领袖奥马尔·塔勒的佩剑。此前它被法国殖民军掠走,长期收藏于巴黎军事博物馆。近年来,在非洲国家持续呼吁归还殖民时期被劫掠文物的背景下,2019年,这柄剑以“租借”形式回到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在展厅中静静陈列,成为塞内加尔民族记忆回归的重要象征。
2018年,法国提出应重建法国与非洲国家之间基于共同历史的文化关系。此后,塞内加尔成为首批正式提出归还文物请求的国家之一,黑人文明博物馆多次表示愿作为接收与展示返还文物的平台,计划设立专门展区,讲述被掠夺文物的前世今生,推动公众理解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如今,黑人文明博物馆在非洲文化身份认同和文物返还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利告诉记者,黑人文明博物馆致力于重新讲述非洲文明历史,并通过定期举办展览和学术活动反击西方中心主义叙事。“这个博物馆不仅属于塞内加尔,它承载着整个非洲大陆与全球黑人群体的文化尊严与自豪。”利说。
与此同时,黑人文明博物馆也是中非文化合作的一个重要象征。除了援建施工,中国还持续在设施维护、人员培训等方面向该馆提供支持。“这是一种具有长远意义的合作模式。我们希望在展览数字化、藏品保护、知识交流等方面与中方开展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利对记者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