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7月20日下午,佛山市召开蚊媒传染病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基孔肯雅热疫情最新情况。截至7月19日,佛山全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873例,所有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目前已有720例痊愈。
据介绍,2025年7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主动监测发现一起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疫情发生后,佛山扩大搜索范围,加强对既往相似症状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截至7月19日,全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873例,其中顺德区1790例,主要集中在乐从、北滘、陈村三镇;禅城区49例,主要集中在石湾镇及祖庙、张槎街道;南海区34例,主要集中在桂城街道。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疫情发生后,佛山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组建疫情防控指挥部,统筹卫健、疾控、城管、教育、商务、住建、交通运输等部门力量,全面精准开展防控,开展重点地区大排查,同时统筹医疗资源,准备充足的定点医院、医疗床位和检测试剂,培训医务人员,确保患者及时规范治疗。
据悉,佛山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309家,包括三级医院36家,共有床位数45000多张、医护人员75000多人,可满足日常及应急医疗服务需求。目前已设有防蚊隔离床位3696张,可根据实际需要继续扩容,满足收治需求。已指定53家二级及以上医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提供诊疗和住院治疗服务。同时,为加快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筛查和诊断,做到早发现、早诊治,全市核增了35家医院可开展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项目。
市民如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症状,可及时前往基孔肯雅热定点收治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是否去过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区域,医生会根据情况开具相关检测项目。检测结果一般需要4—6小时,期间市民可在医院设置的留观区域耐心等待。如果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则需要住院治疗,病程约7天。
佛山已全域推进爱国卫生运动,聚焦环境卫生整治、孳生地清理、成蚊灭杀三大重点措施,组织专业人员入户灭蚊,90%的疫点村居已由高风险降到中风险以下,其中33%已降到安全水平。
佛山市防控工作处于关键时期。发布会上强调,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治,无需恐慌,但需高度警惕、积极防控。鉴于该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防控关键在于防蚊灭蚊,做到“清积水、防叮咬、早诊治”。
如何判断是否基孔肯雅热?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何剑峰介绍,基孔肯雅热典型的临床表现通常以发热最先出现,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2—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至5天就退疹。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7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2—3个月。
需要注意的是,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三倍。需要关注新生儿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慢病患者,这类人群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容易出现并发症,须及时就医。
黄艳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