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区湖南路、洛阳道步行街竣工,游客在其中感受独特魅力。 记者 吴迪 摄
成都道与湖南路交口,数根银灰色升降路桩缓缓升起,将车流温柔挡在街区之外。历经数月的保护性修缮与功能升级,近日,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中的“民园1920街区”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改造后的街区串联起民园广场与五大道公园两大城市地标,为五大道这一百年历史街区注入全新活力。
此次改造对街区内建筑立面与围墙进行了全面修缮,铺装更新了路面及便道,打造了一批景观节点与夜景灯光系统,布设了全新的智慧化城市家具,街区整体品质得以全面提升。
“以前节假日这条路根本走不动。汽车喇叭吵得人心慌,路两边停满了车。游客从这经过总是小心翼翼、匆匆忙忙。”湖南路上一家商铺的经营者周先生坐在崭新的花箱旁长椅上,望着往来游客满眼笑意。眼前的湖南路已完成华丽蜕变,全长360米的步行通道串联起民园广场与五大道公园,优化了五大道游览动线。“这回行了,出了民园,过了大龙邮局,穿过步行街就到五大道公园了。没车,好走,还能看景。这改造,太聪明了。”经常来五大道参加活动的职业大学教师宋悦说。
这次由和平区精心布局的改造,破局智慧在细节中显现。当交管部门将湖南路与洛阳道360米车行路段划为全步行区时,周边交通动线重组成为首要难题。升降路桩的智能管控、周边道路的分流方案,都是保障区域“血脉畅通”的关键点。和平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坦言:“实现民园广场与五大道公园两大人流枢纽的无缝衔接,需要突破多年形成的交通惯性。”
改造远不止于“步行化”。此次改造工程着力破解历史街区的“围墙困局”,通过拆除围栏、破除封闭院落,将3处低效空间转化为开放共享的公共文化载体。大龙邮局前广场摒弃传统围合设计,打造欧式花园景观,形成可驻足休憩的社交空间;湖南路22号原市排管中心班组站点转型为“口袋公园”与特色商业区,院内百年老砖瓦与现代文创店铺相映成趣;原61中学教学楼主楼前广场破除围墙后,成为可举办市集、艺术展览的街区中心广场……
街区保护修缮更见匠心。有别于常规市容整治,此次改造统一采用文物修缮标准的修复方式,对街区内文物建筑和风貌建筑实施修复。采用脱漆工艺去除外檐墙面数十年的涂料层,通过勾缝、涂刷憎水剂恢复清水砖墙原貌,让被岁月遮蔽的砖雕纹饰重见天日。针对河北路洛阳道口历史建筑震损坡屋顶,依据历史影像进行结构复原,再现百年前的精工细节。
民生温度在院落巷陌间体现。当游客驻足观赏黄铜地雕上的建筑故事时,老住户们正感受着更实在的变化:更换防盗院门、修复老旧门窗、翻新楼道地坪,并对建筑外立面和围墙进行保护性粉刷。与此同时,通过飞线入地、屋面排水系统改造等消除安全隐患。
“步行街的建设充分考虑到了五大道地区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是根据街区发展的需求精心规划设计的,从功能和空间上做到了资源整合。”和平区相关负责人说,“未来,我们将继续用好区位优势、城市故事、特色建筑等资源,注重细节品质,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把项目建设与提振消费、改善民生、提升城区品质紧密结合起来,为游客带来更加优质、舒适、安全的游览体验,也为和平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记者 宋德松 记者 吴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