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学校“建应用型学科、办应用型专业、做应用型研究、育应用型人才、建应用型大学”办学方针,依托公共事业管理、法学、社会工作3个专业,基于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乡村治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和“怀化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市级重点智库,构建“新课堂赋能、跨学科融合、校地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为乡村振兴输送“懂农业、爱农村、亲农民”的高素质强能力复合型治理人才。
新课堂赋能:
实行“三课堂”联动机制 推进人才全链条培养
为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乡村治理人才,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构、理论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培育、结果考核反馈”各阶段,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乡村组织等主体协作联动,以高校人才培养为基础、社会能力检验为核心、乡村发展需求为目标,实行“三课堂”联动机制,实现人才培育全链条整体性推进。
立足校内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学院通过课程实训、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合。
立足社会课堂,实现能力与素质融合。学院通过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校地校企合作项目等,帮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锻炼提升能力水平与综合素质。
立足乡村课堂,实现供给与需求融合。学院每年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三公”志愿团,深入乡镇农村,开展课题调研、普法宣传等,将乡村建设人才需求与高校乡村治理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学院“三公”志愿服务团队在2024年关爱行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团队”;学生于2022、2023年连续获湖南省“最美公益普法个人(送法下乡)”特别贡献奖。
跨学科融合:
构建立体式课程体系 打通理论与实践通道
学院以“岗位需求与课程体系融通、课程体系与应用能力融合、应用能力与学科竞赛融智”为主线,设置培养乡村治理人才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破解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相脱节难题。
通识筑基,拓宽视野。学院开设“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乡村政策与法规”“乡村振兴与乡村人才建设”等跨学科通识课程,引导学生从公共政策、农业经济、法律法规等多维度理解乡村治理。
专业深耕,强化技能。学院各专业围绕“乡村治理人才”培养总目标,依托专业优势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治理人才培养模式。如法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农村法律知识普及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瞄准培养“乡镇党政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工作专业重点培育“农村社会工作人才”。
实践赋能,以赛促学。学院学生通过公共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社会工作技能竞赛等学科比赛,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近5年,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110余项;其中,法学专业学生获第四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全国总决赛知识竞赛团体二等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第三届“寻是杯”全国大学生公共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总决赛)中获二等奖,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获第一届“陆由杯”全国数字化社会工作创新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等。
校地校企协同:
汇聚“三体协同”资源 共筑人才培育生态
学院实行“三位一体”人才协同培养模式,通过整合政府、校友、社会3方资源,为乡村治理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校地联动,提供政策支持与实践岗位。学校分别与怀化市人民政府、辰溪县人民政府、溆浦县人民政府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乡村治理人才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乡村实践的平台。学院选派学生担任乡镇长助理、村级法律顾问等职位,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专业实践,锻炼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进一步检验理论知识、积累乡村经验。
校友反哺,给予资金与经验双重助力。湖南怀真律师事务所“怀真助教助学奖学金”、广州枫榆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枫榆助梦奖学金”等资金资助乡村治理课题研究,鼓励学院师生进行乡村治理研究;优秀校友定期返校分享基层工作经验,让在校学生了解乡村治理的实情实景与未来发展蓝图。
社会协同,开展多方合作与项目服务。学院联合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社会工作协会等开展“乡村公益创投计划”,整合各方的专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乡村治理高质量发展。
自2009年以来,学院4000余名毕业生中,超1000人考取市县乡镇公务员或事业编制,500余人投身“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部分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公益组织等方式间接服务乡村振兴。学院毕业生中先后涌现出湖南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之星等一批先进典型,他们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持续贡献力量。
以教育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发展和基层治理赋能,助力破解乡村治理人才短缺困境,为乡村治理和基层服务输送高素质强能力复合型应用人才。
(郑代良 伍 娟 王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