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
“发生这样的差错很不应该……改掉一处差错,对我们非遗馆来说,就好比在白衬衣上洗掉了一处污点。在这一刻,你事实上也成了我们的‘小老师’。”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安城小学五年级学生金陈乐,收到了一封特殊的回信。写信的人,是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
原来,此前的清明假期,金陈乐和家人一起到位于杭州的之江文化中心参观。在非遗馆的戏曲介绍区,当看到“武旦风摆柳,窑旦手又腰”的表述时,因为读起来有些不通顺,金陈乐有些疑惑。他查阅资料后发现,“窑旦手又腰”应为“窑旦手叉腰”,于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写信给陈广胜厅长,反映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过多久,便收到了回信。“金陈乐同学,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你在参观之江文化中心时发现的一处错别字,省非遗馆已立即更正了……”信中陈广胜感谢金陈乐指出错误,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以及敢于质疑、维护文化准确性的行为点赞,同时邀请他和家人重游非遗馆。
“这是理所应当的,回信是出于职业本能的条件反射,并没有其他的考虑。”陈广胜说。浙江省文广旅厅办公室负责人也表示,社会教育、科普传播是博物馆、非遗馆的重要职能,欢迎社会各界对展览陈列研究探讨、“找茬挑刺”。
及时纠正、给予回信、亲切地称呼金同学为“小老师”……这既是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体现,同时更体现出尊重群众的亲民温度。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干部做好与群众打交道的工作,既体现在扎实每件大事小事办好,也藏在平等对话、带着热气的点滴关怀里。
小学生敢于写信,背后是浙江长期以来鼓励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积极回应群众诉求的氛围。在浙江,这样的暖心事并不鲜见。路面有坑洞,拍照向“浙里办”反映,不到24小时,坑洞已修补好;养虾遇到难题,向省农业农村厅官微后台留言求助,很快省里的专家就来到现场给予指导……从“浙里办”到“厅长信箱”再到领导干部“公开接访日”,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让普通市民的诉求能被“看见”,也让不同年龄、职业的群众都能成为治理的“共建者”。
从“最多跑一次”到“一封信就回应”,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既解决了老百姓关切的问题,也增强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同时,群众的广泛参与,不仅提升了治理水平,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证明,当放下身段、倾听民声成为一种日常,当群众敢于并乐于反映问题、参与治理,社会就能形成良性互动的循环。“小学生纠错获回应”不仅是一则暖心新闻,更是一堂生动的公开课: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善于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正是新时代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密码。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