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常山恒新纺织有限公司恒盛分公司织造车间教检工梁云霄:
经纬之间,“织”出人生获得感

5月20日,梁云霄在车间检查布面。 河北日报记者 孙青摄
5月20日23时30分,梁云霄停好电动车,戴上白色防尘帽,推开车间大门。
“哐、哐、哐、哐……”机器轰鸣声裹挟着热气扑面而来,她查看生产调度通知,检查纺织机运行状态,为0:30接班做准备。
每天工作8小时,三班倒,在石家庄常山恒新纺织有限公司恒盛分公司工作11年,梁云霄早已适应了这样的工作节奏。去年,她成为织造车间的教检工。上班的8小时里,她要不停地在车间穿梭,检查布面,及时处理设备故障,确保织机正常运转,高效完成生产任务。
织机上经纬线纵横交错,又细又密。“横的是纬线,竖的是经线,线一断,织机就会停车,打好结才能重启。”梁云霄左手捏起线头,右手绕圈抽头,一捻一转,迅速打结。
干纺织,手脚要快、心思要细。一处断线,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就会影响整批布料的质量,即便打结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环节,也容不得半点儿马虎。
“线头留长了容易卡在布面上,留短了容易再次断线,速度慢了就影响产量。”梁云霄每分钟可以打30多个结,断纬处理最快21秒完成,比操作标准快19秒。正是凭着这个成绩,2020年,她拿下石家庄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织布工第一名。
“没有捷径,就是不停地练。”梁云霄说。很多人想不到,这位冠军,2014年刚来织造车间做挡车工时,生产效率、产量常常在班组垫底。
工友一人看7台织机,她只能看3台;她每分钟打成7个结,熟练女工速度是她的3倍……一开机就手忙脚乱,梁云霄完全跟不上节奏。
“要留心观察别人的工作方法,勤学多练。”那时,“中国纺织大工匠”刘冬是她的师傅,看着失落的梁云霄,刘冬常常这样鼓励她。
要强的梁云霄每天提前40分钟到岗,观察优秀工友的操作习惯,还随身带着工具包,不管在食堂吃饭还是在家休息,一有空就拿起线头,练习打结手法。
“机上打结,除了要快,留的线头长度必须在5毫米以下,不然布上就会留痕迹。”为了练好这项技能,梁云霄的食指指尖被线勒出小口子,实在疼得受不了,她就在食指上换个地方接着练。
就这样,进厂5个月后,梁云霄的接头速度提升到每分钟24个,超过了当时厂里挡车工的平均水平。她还总结出一套高效接头要领,在车间推广后成为操作标准。
为了激发每个人的潜力,2016年公司创新用工机制,成立联产承包小组。梁云霄加入师傅刘冬的小组,从看9台车增加到12台,有时要看15台。查经纬纱、看布面,不发生错支,梁云霄的织布产量每月超产近2000米,次布率低于计划近6%。
凭借过硬的操作技术,梁云霄从“追赶者”成长为“被追赶的标杆”。这两年,她先后参与公司竹纤维、天丝纤维、木棉、石墨烯等新型面料的生产技术攻关,为一批新产品顺利投产提供保障。2024年,梁云霄获评河北省劳动模范,今年5月,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揭晓,她榜上有名。
工作时长时间站立,背疼、脚疼,梁云霄的右腿出现静脉曲张的症状。11年前,看着22岁的梁云霄穿上半袖工装,走进闷热嘈杂的工厂车间,身边的同学朋友劝她换个工作,不善言辞的梁云霄没有说什么,默默选择坚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一个纺织巧匠,一样是实现人生价值。”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梁云霄觉得自己的人生平淡而精彩,获得感满满。
岗位平凡,身手不凡。如今,梁云霄也带了两名徒弟,她做好个性化学习方案,分别帮教,向她们传授“盯岗快、产量高、次布少”的工作窍门。
这两天,梁云霄正忙着整理纺织专业知识,指导新手挡车工实操,她期待着,未来自己的徒弟也能成长为“技术状元”。(河北日报记者 孙青)